新闻中心
国内钢材库存增加压制价格反弹,中国钢材上涨的原因
库存高企:钢材市场头顶的"堰塞湖"
2023年二季度以来,国内钢材社会库存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全国主要城市五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总量达1568万吨,同比增幅达23.7%,创下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这座不断膨胀的"钢铁堰塞湖"正成为制约市场价格反弹的关键因素。
产能释放与需求疲软的"剪刀差"
在供给侧,随着环保限产政策边际放松,钢铁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4月份全国粗钢日均产量达309.3万吨,环比增长4.6%,重点钢企产能利用率已恢复至82%以上。与此下游需求端却呈现明显分化:基建项目受地方债务约束推进缓慢,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18.4%,机械制造行业订单量环比下降7.2%。
这种供需错配导致每月新增库存约200万吨,市场消化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进口冲击与出口受阻的双重夹击
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1-4月钢材进口量同比增长28.6%,其中低价东南亚资源占比超过四成。反观出口市场,受海外需求收缩和贸易壁垒影响,同期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9.3%。某华东钢贸商负责人透露:"现在港口积压的出口转内销资源超过50万吨,这些'无家可归'的钢材正在冲击国内市场定价体系。
"
期现市场的负反馈循环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在放大现货市场波动。当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跌破3600元/吨关键支撑位后,大量套保盘入场加剧现货抛压。某期货公司黑色系分析师指出:"当前期现基差持续扩大,贸易商被迫降价去库,这种负反馈机制导致价格越跌库存越难消化。"
破局之道:寻找库存消化的"泄洪通道"
面对持续累积的库存压力,市场参与者正在多维度寻求突围路径。但现实困境在于,传统去库手段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正逐渐失效,行业亟需构建新的供需平衡机制。
需求端能否迎来"及时雨"?
政策层面的积极信号正在释放。近期国务院部署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以及住建部推动的"三大工程"建设,理论上可带来约3000万吨钢材需求增量。但某基建央企物资部负责人坦言:"资金到位存在时滞,项目实际用钢需求可能在四季度才能集中释放。"与此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1-4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1.2%,意味着用钢需求"主引擎"短期内难以重启。
供给侧改革的"二次革命"
行业自律性减产开始显现。5月以来已有12家钢厂宣布检修计划,预计影响产量约150万吨/月。但相较于庞大的库存基数,这种自发式减产力度仍显不足。某民营钢厂高管透露:"现在吨钢毛利已跌破200元,但固定成本摊销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维持生产。"这暴露出行业集中度偏低导致的囚徒困境——单个企业的理性选择可能造成全行业的非理性结果。
库存金融化的创新探索
新型库存管理模式正在萌芽。某大型钢企尝试与物流企业共建"虚拟库存池",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库存共享,使周转效率提升40%。期货市场方面,基差贸易规模同比增长65%,帮助贸易商锁定远期利润。某国企物资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运用期权组合策略构建库存保护,将现货库存转化为波动率收益。
"
黎明前的黑暗:市场何时迎来转折?
多位行业专家预测,真正的库存拐点可能出现在三季度末。届时若基建资金到位与季节性需求回暖形成共振,配合供给侧的有效调节,钢材价格有望获得反弹动能。但短期来看,6-7月传统淡季或将继续考验市场承受力,预计螺纹钢现货价格将在3400-3600元/吨区间震荡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