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内煤炭市场价格维持强势,目前国内煤炭行情

2025-09-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供需错配下的价格韧性:煤炭市场运行新逻辑】

从供给侧看,产能释放正面临"三重约束"。经过"十三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的供给侧改革,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CR10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52%。头部企业更注重产能纪律,不再盲目扩产。新建煤矿核准周期延长至3-5年,且环保投入占比从5%提升至15%,导致边际产能释放速度明显放缓。

更关键的是,内蒙古、山西等主产区推进生态修复,露天矿用地指标收紧,仅鄂尔多斯市就有12处千万吨级矿井面临开采范围调整。

需求端则呈现"刚性增长+结构转换"特征。尽管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但2023年上半年火电发电量仍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稳定在67%以上。钢铁、建材等传统用煤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单位能耗下降12%,但绝对消费量因基建投资拉动保持平稳。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煤化工的异军突起,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转化项目年耗煤量已突破3亿吨,成为需求增长新引擎。

政策调控手段的升级迭代,为市场注入新的稳定器。国家发改委建立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已覆盖全国煤炭交易量的80%。当现货价格波动超过预警区间时,储备煤投放、进口配额调节等政策工具组合出击。2023年6月,通过释放2000万吨战略储备,成功平抑了因澳大利亚煤进口波动引发的市场异动。

这种"保供稳价"政策框架的成熟,使得煤价波动幅度从2017年的±40%收窄至±15%以内。

【周期嬗变中的产业突围:煤炭行业未来演进路径】

面对"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约束,煤炭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型。技术革命带来的效率提升,正在重塑行业价值曲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普及,使煤矿单井平均效率提升30%,陕煤集团小保当煤矿通过5G+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吨煤成本下降18元。

煤气化耦合发电、煤基碳材料等创新应用,正在打开万亿级的新兴市场空间。山西潞安集团利用煤制高端润滑油基础油技术,产品利润率达到传统动力煤的7倍。

全球能源格局剧变催生新的战略机遇。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促使欧盟重启煤电,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逆势增长3.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中蒙俄煤炭运输走廊建设提速,甘其毛都口岸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120%,有效对冲了海运煤价格波动风险。

与此煤炭企业加速布局海外优质资源,兖矿能源收购澳大利亚顶级焦煤矿,年权益产能增加1600万吨。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煤炭企业正在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国家能源集团投入200亿元建设光伏制氢项目,打造"煤电+新能源"协同发展模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将石墨电极产能扩大至全球第三,实现从燃料到材料的价值跃升。资本市场对煤炭资产的估值逻辑也在转变,行业平均市盈率从5倍提升至8倍,部分转型企业获得15倍以上的估值溢价。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关注三个关键指标:一是煤矿智能化改造进度,这决定成本控制能力;二是煤化工项目转化效率,影响利润增长空间;三是碳捕捉技术商业化进程,关乎长期发展潜力。当前,具备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正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构建竞争壁垒。

陕西煤业设立30亿元转型基金,重点投资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这种战略布局或将重新定义煤炭企业的成长边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