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球航运需求回暖 支撑原油消耗增长,全球航运需求趋势
一、集装箱巨轮破浪前行燃油需求曲线陡峭上扬
2023年第三季度,新加坡港出现戏剧性场景:满载集装箱的巨型货轮在锚地排起长队,平均等待靠泊时间延长至7.2天。这个全球最大中转港的拥堵指数较去年同期暴涨83%,折射出全球航运市场正经历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强劲的复苏浪潮。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在9个月内完成从低谷到峰值的三级跳,突破2100点关口时,原油期货市场的曲线结构已悄然改变——纽约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柴油裂解价差同比扩大47%,预示着能源消费端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深圳盐田港的龙门吊操作室里,调度主管李伟的排班表透露着行业密码:今年前8个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9.3%,其中跨太平洋航线运量激增31%。这种增长并非孤立现象,鹿特丹港的燃料油库存降至五年新低,休斯顿航道VLCC油轮租赁量创历史纪录,全球三大航运联盟不约而同宣布新增运力计划。
当马士基宣布重启闲置的10艘超大型集装箱船时,船用燃料油单日采购量骤增2.8万吨,相当于整个丹麦日消耗量的1.3倍。
这种需求传导在原油市场引发链式反应。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船用燃料油日需求量达到520万桶,较2020年低谷期增长28%。更值得关注的是需求结构变化: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限硫令全面实施,低硫燃料油消费占比从35%跃升至72%,直接带动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开工率提升至92%的历史高位。
在青岛董家口港的30万吨级油码头,中石化燃料油公司的混兑装置正24小时运转,将不同品质的原油调制成符合标准的低硫船燃,单月处理量突破50万吨大关。
二、能源转型浪潮下的暗流涌动传统燃料迎来最后狂欢
当新能源船舶的概念在各大航运峰会刷屏时,上海沪东造船厂的船台上,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钢板切割火花却映照出行业现实困境。目前全球运营中的新能源船舶占比不足2%,在建订单中传统动力系统仍占据87%份额。这种矛盾在燃油市场催生独特现象:船东在订购甲醇动力新船的正在疯狂锁定未来三年的燃油套保合约。
荷兰托克集团能源交易部的电子屏上,2025年到期的低硫燃料油期货合约持仓量在过去半年激增340%,暗示着市场对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预期。
地缘政治正在重塑原油供应链格局。俄罗斯向亚洲船队出口的燃料油同比增长210%,印度信实工业新建的渣油加氢装置满负荷运转,将重质原油转化为符合IMO标准的船用燃料。这种结构性转变在航运数据中清晰可见:苏伊士运河东向油轮通行量下降17%,而好望角航线的VLCC通行频次创下1999年以来新高。
当沙特阿美宣布将船用燃料油纳入长期供应合新加坡普氏能源资讯的估价体系随即新增了中东至远东航线的运费指数。
在休斯顿能源交易大厅,资深分析师马克·汤普森指着实时跳动的裂解价差曲线说:"柴油与原油价差每扩大1美元,就相当于给炼油厂签发价值1.2亿美元的季度支票。"这种利润刺激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埃克森美孚推迟关停其欧洲三家炼厂的催化裂化装置,中国民营炼化企业加速布局低硫船燃生产,连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都重启了闲置十年的渣油处理单元。
当航运业的复苏列车与能源转型的减速带相遇,原油市场正在上演着传统能源最后的加速冲刺。